2023年12月初,接38所通知,公司需立即组建队伍前往东北进行2X8项目架设工作。12月5日,刘勇、朱宇翔、姚化雨、唐家业、齐陆华、胡夏宇组成的第一批架设队伍踏上了征程。
初至阵地,在众人沿着新修的泥泞山路颠簸上山之后,眼前的景象预示着这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。虽然早有预想,但凛冽的寒风刮在脸上带来的刺痛还是给我们这些南方“小土豆”们带来了一些小小的震撼。山上无水无电,只能靠发电机和人工运水保障建设任务,放眼望去,是各种设备、工程机械、装调队伍以及基建工人拉砖的手推车。
爬雪山,过泥地
没过几日,一场大雪就让 “北国风光,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”的场景跃然眼前。横亘眼前的便是一座覆满积雪的雪山。新修的山路狭窄陡峭,甚至没有护栏防护,在大雪路滑的情况下,只要条件允许,项目组每日坚持上山建设,一道道车辙代表了我们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决心。现场的土路,经过积雪覆盖和机械碾压,已然变成了一条条泥路,我们的人员没有抱怨,任由裤脚鞋袜沾满泥土,依旧扛着工具设备,坚定前行。
“雪”纷纷,“雾”蒙蒙
到达设备所在的机房,凡有光线照射的地方,都能看见无数尘粒悬浊其中,像细碎雪花飘散在每个角落。机房仅建起了毛坯,严寒侵袭让金属工具都变得难以把握,我们只能在机房中物尽其用点火取暖。包装袋、废木板、包装箱,只要是能点燃的东西,都在铁桶中燃烧,得到一丝温暖的同时,伴随的是滚滚浓烟,让四米高的机房看上去只剩一半的高度。在我们运输、安装设备的过程中中,砌砖、钻孔、刷墙、喷漆,种种基建活动与我们同时并行,巨量的粉尘和刺鼻的毒气让我们难以呼吸,洁白的口罩不消半日便内外侧全部染黑。
逢山开路,遇水搭桥 在变压器进场时,一道一米多宽的地沟挡在机房入口,叉车无法通行。1.5吨重的变压器靠人力无法搬运,一道小沟如就如一条河流挡在了我们面前。和基建方沟通未果后,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去创造一条通路。经过四处寻找,我们在其他机房、雪地之中找到了废弃的方钢和枕木,但去机房的路上布满了各种管道线缆,我们只得用人力一根根把百斤重的钢管木梁搬到机房内,经过半日努力,一座“浮桥”便成功搭起,直到任务完成,承载了一批批的人、货、车的通行,立下累累战功。 肩抗重担,不言退缩 整流机柜与变压器连接的线缆,足足有200余捆,货车到达后没有托盘木箱,我们就一卷卷手拿肩扛,将线缆卸下。机房里灯光昏暗,我们扛着几十斤重的线缆穿梭在各个机房间。接线时,唐家业拖着整捆线缆往下放线,姚化雨、齐陆华在下面爬上线架,递送线缆,胡夏雨在整流机柜前俯身抓紧接头接上铜排。他们顶着恶劣环境,“站、蹲、跪、趴”多姿势并用,完成一套套设备的连接。作业时,一阵阵咳嗽不断传来,大口的喘息与冰冷的空气相撞形成水滴打湿了口罩和地面,他们的衣服已经磨破,手掌已经开裂,脸上被熏得黢黑,连吐痰都混杂着灰尘颗粒,堂堂七尺男儿也被送进了医院。
“电”能激荡,使命必达
在安装工作紧张进行的同时,范呱呱和李学组成的调试队伍已经出发赶往现场。他们冒着大雪,从一百多米外的发电机穿球罩、钻沟槽、爬支架,将脆弱的测试线缆送进了整流机房。为了满足任务节点,按期保障整机通电观测,我们采用并行的方式。在拥挤昏暗、满是烟尘的机房里,这头安装线缆,那头通电调试,大家各司其职,为了共同的目标埋头苦干。在通电观测前的几日,每天都需要加班到深夜,李学和呱呱拿着对讲机,守候在冰冷的机房里,当“华耀XX号机柜通电”的声音响起,他们便立即反应,保证第一时间将电力送达。
铿锵玫瑰,不让须眉
面对条件艰苦的现场架设条件,软件赵燕、电装刘晓慧、陶露在接到任务后没有一丝犹豫,便起身赶往现场。经过前两套架设,赵姐已经是项目组的“老熟人”了,也是现场第一个登上山顶的女同志。面对山上无水无电,甚至没有厕所的环境,赵姐依旧和我们下机房、接线缆,完成了交换机与机柜的通讯调试工作。电装姐妹在山下在有限的时间中,制作出一根根十米长的双绞线缆,为建设任务的早日完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。
轻舟已过万重山
在这段时光里,日出而作,日落而归,没有休息日的概念已经成为我们熟悉的日常。寒风、大雪、灰尘、油漆、浓烟已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陪伴。12月25日观测目标,1月5日完成装调,每一个节点我们都用顽强的意志和有力的双手,提前完成任务目标,得到了项目组和部队客户的肯定。回望此行,我们踏过零下三十度的皑皑白雪,我们领略过凌晨4点的陡峭山路。亲爱的战友们,我想深深地感谢你们,感谢你们用意志和信念,赢得了这场与环境、与时间的较量;感谢你们用理想和情怀,守护了我们强国强军的责任和使命;感谢你们用满是压痕的肩膀,扛起了华耀人顽强拼搏的大旗;感谢你们用龟裂的手掌,托起了华耀人美好的明天!